6月23日至6月27日,我院“智惠南疆”暑假社会实践队由院团委书记侯祥晴老师带队,以“破解AI教育低水平均衡困境”为切口,深入云南西部的4所边疆中小学,启动人工智能教育需求精准测绘行动。这项被赋予“青助乡村兴”使命的实践,不仅是对国家“以科技弥合数字鸿沟”战略的基层响应,更试图在师资断层与硬件薄弱的现实土壤中,探寻AI教育普惠落地的可持续路径。
智启边疆:AI 赋能教育的探索与呼声
“没有师资支持的AI设备只是电子废铁,缺乏适配性的课程可能加剧教育不平等。”实践队成员道出边疆调研的核心关切。实践队从教师AI素养的切实缺口的探寻到学生认知基础的断层扫描,从硬件设备的使用困境和信息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开展情况进行调研,这些散落在问卷与对话中的真实数据,正在拼凑出一幅边疆AI教育的需求热力图,它既揭示硬件投入背后的“软性短板”,更为后续设计“能开机、有人教、学得会”的边疆化AI课程提供精准坐标。当发达地区的孩子已探索机器学习时,这里的教师还在为如何解释“算法”概念而犯难,这种反差正是我们这些青年实践者亟待填平的鸿沟。
落地边疆的首个黄昏,实践队便将脚步扎进芒市民族第一中学的校园土壤。同参加信息竞赛的同学们和开展科学技术教学的老师们围坐交流,代码世界的困惑与期待逐渐明晰:学生虽以 AI 为编程学习伙伴,但受大模型解答局限性制约,亟需通过智能课件拆解代码逻辑的可视化教学工具;教师在 Python 教学、硬件普及等多重任务下,面临 AI 工具短缺、定制成本高的困境,现有错题分析系统还存在知识点分析不准确的问题。通过初次的交流和访谈,实践队了解到了边疆AI教育的现状,也感受到了师资和资源的“隐性壁垒”,这些“显性问题”的展现也帮助实践团队可以在后续的访谈任务中更加精确的找到边疆AI教育的痛点。
次日,实践队从芒市奔赴腾冲,在腾冲市第一中学的访谈交流中,乡村教育与 AI 技术融合的更多现实图景徐徐展开。与语文主课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的对话,感受到了一线教师面临大模型操作困难和硬件资源匮乏的困境:老师们在尝试使用 Deepseek 等大模型工具辅助教学时,发现其信息陈旧,难以契合教学实际;学校提供的网上阅卷系统,虽能进行及格率等基础数据统计,却无法深入分析学生思维发展状况,难以精准定位教学痛点;同时教学主要以传统教材为主,AI融合有限,导致新兴科学技术的教学难以开展。老师们迫切希望 AI 工具能简化操作、降低使用门槛,既能辅助阅卷、设计针对性试卷,又能兼顾学生个性化需求,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不破坏传统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温度。下学期规划的教室AI行为分析、机器人辅助管理等项目,因资金短缺与学生账号管理难题,面临重重阻碍。实践团队向同学们分享了生成式 AI 技术、遥感图像目标检测任务和人群计数等前沿 AI 应用,鼓励大家夯实基础学科知识,以开放姿态拥抱新兴科技。在参观无人机教室、3D 打印教室和机器人教室时,团队深入了解学校竞赛开展情况,既看到了乡村学子对科技的热情,也更深刻认识到补齐教育资源短板的紧迫性。这场交流,既是对乡村 AI 教育困境的剖析,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寻,为科技赋能乡村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可能。
6月25日上午,实践队踏入腾冲市民族完全中学,与信息技术老师的深度对话,进一步揭开了边疆民族地区AI教育发展的复杂现状。首先是课程体系设置以升学为导向,AI领域知识和相关科学技术教学难以开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校目前仍以三大办公软件基础教学为主,虽高中阶段开设python课程,但尚未与AI领域形成有效衔接。其次是AI工具应用的高成本和操作困难也阻碍了AI工具的应用。谈及AI辅助教学,教师群体尽管对 AI 辅助撰写教学文章等应用表现出浓厚兴趣,却受制于资金与人力的双重压力。学校希望借助 AI 精准挖掘学生知识短板,突破传统大课堂教学针对性不足的困境,但现实是,从教学设备到软件资源均存在巨大缺口。即便尝试引入学生行为监控等管理系统,也因难以触及问题本质而收效甚微。“高考改革后,师资力量本就紧张,强基计划所需的资源支持更是难以落实。” 老师的话语道出了学校在教育创新路上的艰难处境。
6月26日清晨,滂沱大雨敲打着芒市第三小学的校门,实践队成员虽因连日奔波略显疲惫,却在踏入校园的瞬间被孩子们和老师们的欢迎点燃热情。两位信息技术老师,提及西北工业大学 “为国铸剑” 的科研担当,讲述其在航空航天装备研发中为边疆国防筑牢技术屏障的事迹时,语气里满是对 “大国重器” 背后科研力量的深切敬佩。副校长在访谈中特别强调,学校始终将科学技术教育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不仅系统开设无人机、机器人编程等特色课程,更坚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等赛事,在实战中培育自立自强的科创精神。当孩子们在国赛现场听到杨利伟、翟志刚等航天英雄的亲身讲述时,那种因榜样激励而迸发的学习热情,远比课堂说教更具穿透力。在实践团队向学生们演示无人机侦察原理、遥感图像军事应用等前沿科技后,信息技术老师难掩激动:“你们带来的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案例,让孩子们第一次直观理解 ‘科技报国 ’的含义。” 两位老师特别呼吁高校将更多国防科技科普资源、轻量化 AI 教具引入滇西校园:“这些能操作、可感知的科技实践,才是点燃边疆少年科技梦的火种。” 此刻窗外雨势渐歇,无人机教室传来学生们围着实践队员们热烈的讨论声,与远处传来的语文课读书声交织,谱写出边疆教育与AI碰撞的独特韵律。
红韵铸魂:滇西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启迪
在腾冲的调研行程中,实践队特地前往了滇西抗战纪念馆。该纪念馆坐落于叠水河畔、来凤山北麓,与国殇墓园融为一体,占地面积达 53300 平方米。馆舍建筑呈 “V” 字形,寓意胜利 ,其主展区运用多空间立体布展的方式,以抗战实物为主,结合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全方位展示了滇缅印抗战史实。踏入馆内,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与详实资料映入眼帘。馆内藏品超10万件,生动展现了1942年至1944年间,日军侵犯滇西边境,中国远征军为收复失地、打通滇缅公路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从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到血战腾冲城,每一段历史都在诉说着先辈们的英勇无畏。据记载,在腾冲战役中,远征军官兵阵亡 9168名,最终成功歼灭日军6000余名,收复了抗战以来的第一座城池。
在参观过程中,一面面展板、一件件实物,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让大家对抗战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践队成员表示,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他们将带着这份感悟,更好地投入到边疆AI教育的调研与实践中,以科技之力为边疆发展贡献力量,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爱国精神。
这场跨越千里的思维碰撞,不仅让团队捕捉到边疆AI教育的真实痛点,更勾勒出科技赋能乡村教育的破局方向。在滇西抗战纪念馆中,那些陈列的钢盔弹壳、泛黄家书,无声诉说着远征军将士以血肉之躯守护边疆的壮烈历史,让实践队员深刻领悟到,今日以科技助力教育公平的实践,正是对先辈 “一寸山河一寸血” 精神的延续。当开源硬件资源与普惠性 AI 工具真正下沉,当学科融合创新打破技术壁垒,教育公平的图景或将增添更多明亮的色彩;而这色彩中,既凝聚着当代青年用代码与算法搭建希望桥梁的智慧,更传承着中华儿女跨越时空、矢志不渝的报国初心。
(文:杨国昊,图:温宇彬、韦文斐、侯祥晴、杨国昊,审核:罗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