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招聘招生 >> 人才引进 >> 正文
西北工业大学光电与智能研究院诚邀全球英才申报2023年海外优青

一、项目简介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申请人条件

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3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3年3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2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限项要求

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三、申报说明

1.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按照项目指南要求,与依托单位签订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协议,于2023年1月15日以后登录信息系统,在线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申请人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项目申请截止日期(2023年3月15日)。

2.申请人应当按照申请书填报说明和撰写提纲的要求用简体中文或英文在线填写申请书,并上传附件等材料。

3.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实行无纸化申请方式,申请人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公正性承诺书等材料至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审核后在线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详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项目指南:

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88099.htm

四、支持政策

1.税前51万/年起+社保待遇等约7-10万/年;同时享受绩效奖励、突出贡献奖励等其他收入。

2.科研启动费200-600万(含国家)。

3.聘为教授、博导,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4.安家费及货币化补贴150-200万(含国家和地方)。

5.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办公、实验场地;保证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指标;支持组建学术创新团队;提供与行业院所合作平台及交流挂职机会。

6.子女享受西工大中小幼优质教育资源(全国顶尖)。

7.享受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绿色通道”,三甲医院体检。

8.特别说明:进入“海外优青”终审答辩未入选者,经相应评审程序纳入西北工业大学“翱翔海外学者”进行支持(除年薪外,额外5万/年津贴;科研经费理工类100万,人文类30万;提供安家费及货币化补贴30-40万元等)。申请“海外优青”者可同时申报“翱翔海外学者”。

9.学校人事处(人才办)将为您提供从政策咨询、申报准备、入职报到到落实待遇等一站式服务和全过程保障。学校和学院组织专家指导申报书撰写和修改。各学院设有工作专班,配备专人协助您准备和完善申报材料。

五、申请方式

请将个人简历发送至学院联系人邮箱iopenhr@nwpu.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为“海外优青+姓名”。

联 系 人:边老师

联系电话:86-029-88495713


光电与智能研究院简介

(一)研究院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光电与智能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1月,前身为2014年成立的校级人才特区光学影像分析与学习中心。自研究院成立以来,在学校各级领导和高层次人才办公室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奋进、努力拼搏,在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学校在光电与智能等新兴学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人才建设

研究院现有教职员工51人,其中,高级职称34人,助理教授1人,引进/培养了国家/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7人,包括欧洲科学院院士3人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次、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3人次、IEEE/AAAS/OSA Fellow 1人次。研究院教职员工学缘结构合理,研究方向交叉互补,70%以上教授拥有5年以上国(境)外留学工作经历,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已形成一支国际知名、国内有影响力的光电与智能科学研究团队。

(三)科学研究

临地安防 临地安防技术体系属于前沿交叉学科与技术领域,面对低空立体交通、灾害救援、港口水下监控、海洋牧场等一系列应用场景,涵盖低空安防、水下安防及跨域安防,是临地空间中防卫、防护、生产、安全、救援等需求的多元化、跨域化、立体化、协同化、智能化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不独立于现有的众多其他学科领域/技术体系,包含相干光探测、稳定探测、多模态认知计算、群体智能决策、涉水光学以及跨域遥感等六大研究/技术方向的同时,更广泛地面向空天地海井网,涉及航空航天、深空深海、机械电子、信息/量子通讯、新材料、能源动力等众多学科与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对国防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临近空间或近地空间不同,临地(Vicinage earth, Vicinagearth)空间是指从海平面以下1000米(阳光穿透水深极限,南海平均水深)到海平面以上10000米(民航航线高度)的水域、地面及空域。其中,海平面以下100米(大陆架平均水深)到地面以上1000米(低空空域开放高度)是其核心区),基本覆盖人类主要生产生活,以及现代战争低空超低空及水下作战空间。其中,Vicinage源于古法语/拉丁语的visnage/vicinus,同neighbor。

新兴学科发展 在“智能+”时代,面对智能光电在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要地位和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面临的机遇挑战,研究院主动求变应变,从智能光电多模态认知计算极端成像领域的基础性科学问题出发,围绕信容(Information Capacity)赋能的光电智能感算协同理论与方法,开展了光电检测的智能化感知、解算与协同研究。在复杂环境自适应成像与多传感器集成、多模态高效信息萃取、多智能体交互协同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实现光电传感器件与设备的智能化,相关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地安防、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为国家智能光电检测的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国家重大项目承担 近5年来承担科研项目/课题100余项,总经费超过14000万元,包括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0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面上项目8项、联合基金项目2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JW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10项,以及省级重点研发计划2项。另外,团队积极推动与国防军工大院大所交流合作,形成系列合作项目;同时注重与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华为、腾讯和滴滴等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共同推动光电智能产业化,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

高水平论文发表 研究团队已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IEEE汇刊、AAAI、IJCAI、CVPR、ICCV、NIPS、KDD等国际知名期刊和国际顶级会议发表论文400余篇,包括ESI高被引论文80余篇,Hot论文20余篇,IEEE汇刊200余篇,A类会议43篇,Web of Science (Google Scholar)引用40000(70000)余次。代表性学术成果还多次创造了学校在顶级期刊和会议的历史性记录,例如,发表了西北工业大学在人工智能顶级会议AAAI的第一篇论文;西北工业大学第一篇Science Advances和Physics Reports论文;第一篇所有作者均为西北工业大学的IEEE-TPAMI(国际模式识别顶级期刊)论文;第一篇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均为西北工业大学的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论文等。这些研究工作多次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AAAS Fellow、IEEE Fellow、OSA Fellow、APS Fellow、SIAM Fellow、AMS Fellow等国际知名学者在Nature、Science、PNAS、IEEE汇刊等国际知名期刊引用和正面评价;也被Nature News、LiveScience、ScienceDaily、Phys.Org.、EurekAlert、Yahoo!News、Scientific American等知名学术媒体专题报道。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获得多项科学技术奖励和荣誉,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及学会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10项,腾讯科学探索奖2项,CCF-ACM人工智能奖,IEEE、Elsevier期刊的年度最佳论文、年度亮点论文、年度最多下载论文、年度最多引用论文等。6人次入选科睿唯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此外,首席科学家李学龙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2015-2021年连续七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四)学生培养

团队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培养作为研究院的根本任务和职责,取得了重大成果。首席科学家李学龙教授荣获2016年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21年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副院长王琦教授荣获2018年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

研究生已累计获博士、硕士国家学金40人次(学生占比20%以上),校专项奖学金20余人次,获得BICS会议学生最佳论文1人次,获得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次,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提名1人次。毕业生就业或深造去向遍布全球,包括著名研究机构(或国际一流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罗彻斯特大学、悉尼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企业研究院等;重要研究所、重点企业中航工业、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字节跳动、美团等。

另外,为促进学术交流,研究院坚持开展周例会、周报告、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工作总结、分享汇报、思辨创新的能力。

(五)社会服务

一直以来,研究院师生致力于领域相关的社会服务,在国内外学术组织、期刊任职100余人次,其中代表性的有36项,包括欧洲科学院院士3人次,国际权威学会会士(Fellow)8人次,国际知名期刊副主编或编委30余人次,担任知名学术会议主席、副主席4人次,PC Member 300余人次。

研究院重视科普工作,多位优秀教师在科研工作之余还受邀到中小学校、企业、社区、政府机关等为社会各界人士做人工智能相关的科普讲座近百次。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科研热情,扩大了学校在行业内外的影响力,还为研究院与相关企业或政府机关的合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首席科学家李学龙教授曾多次受邀到大专院校、西工大附小、青联委员培训、团省委“青科讲堂”等进行科普讲座,均得到好评;他还积极参与学校的招生动员工作,在青岛和烟台的中学做科普及动员报告;作为杰出校友代表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在丝路论坛海外青年学子陕西行活动的发言等,更是激发了众多学子爱国报国,拼搏奋进。

此外,研究院多位成员还积极参与政府智库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为推动行业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李学龙教授作为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全国青联常委、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会长、陕西省青联副主席、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席,为如何优化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环境,发挥青年人才潜能,实现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袁媛教授作为西安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团结带领青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城市发展汇聚青年力量,荣获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这展现了当代陕西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为当代青年选择正确人生方向和成长道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王震教授作为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秘书长、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为协会的发展提出了众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此外,成员还积极参与学术组织活动,推动行业/学会标准建设。研究成果及先进事迹曾多次被焦点访谈、朝闻天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报道。

(六)国际合作交流

研究院重视与国际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举办了多次学科讲座和论坛。邀请了众多国内外专家探讨研究成果和学术前沿,增进了学术交流与融合。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清华大学、百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的数十位学者,及多位IEEE汇刊等知名期刊主编或编委来研究院进行学术交流研讨。此外,研究院教职人员受邀在国外知名研究机构和国际知名会议做学术报告80余次。例如,李学龙教授作为执行/共同主席分别组织了第二届全国海洋光学高峰论坛、第七届全国模式识别学术会议、第十六届IEEE ICME、第二届IEEE信号与信息处理大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再如,研究院举办的“网络与数据科学前沿论坛”,本次论坛由11场大会报告和32场分会报告组成,参会专家400余人,包括数据驱动的网络科学、网络抗干扰控制、人机混合人工智能、复杂网络动力学进展、大数据融合技术等主题。

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国际化学术视野,研究院积极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五年来,累计资助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6人次,其中作大会报告26人次,包括人工智能顶级会议AAAI报告6人次,IJCAI会议报告7人次,另外还有IEEE、ACM等协会权威会议报告11人次。

隐藏